12月22日上午,在逸夫樓四樓會議室,我校召開民族融合之路研討會。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曙光,黨委委員、副校長敖特根,科學技術處處長田振江,民族歷史文獻中心孟松林教授,民族博物院白勁松院長及各學院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敖特根副校長主持。
會上,王曙光校長以呼倫貝爾地域特色為背景,從“多元”與“一體”的關系闡釋了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既尊重“多元”,更強調“一體”,以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之“一體”的認同。堅持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觀事實,同時也要認識到強調“一體”對于維護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孟松林教授從歷史沿革的角度,詳細闡述了自古以來生活在呼倫貝爾地區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各民族在互相的交流交往中,相融與共,構筑和形成了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北方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都離不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白勁松院長以地域考古研究為基礎,從遺址、出土器物等客觀實體的存在,證明了呼倫貝爾早期文化的形成與眾多古代北方民族有很大聯系。因此,呼倫貝爾地域文化絕不僅僅是由某個單一民族創造的,而是由多種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而成。
敖特根副校長從高校對地域文化發展的作用角度,詳細闡述了呼倫貝爾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各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紐帶。高校必須堅持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堅持中華文化“多樣性”與“共同性”的有機統一。
會議最后,與會學者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范疇與呼倫貝爾地域文化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